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辟“凡人小事”专栏,推介一批扎根审判一线,用汗水和心血敲响公正判决,抛洒一腔热忱,以创新和进取之心投身司法事业的法院工作者,激励全市法院干警以能动司法做实提质增效,全力答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考题。
编者点评:
她从事审判工作十余年,审理各类买卖、借贷等合同类以及人身、财产、邻里纠纷等案件,用千余份裁判文书将公平正义送到当事人身边,用法律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她就是桦甸市人民法院八道河子人民法庭庭长王红波。
善搭平台聚合力 巧化矛盾解心结
2024年元旦佳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王红波刚走进法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就迎上来激动地说:“法官,我要立案,太欺负人了,他家柴火垛都堆我家窗户边了,比我家房子都高,我家常年见不到阳光。最近他更过分了,总在我家窗外敲木板,影响我休息……”一席话让在场的人一头雾水,赶紧将老大娘迎进接待室,耐心听她讲述。
原来,老大娘杨某与王某是邻居,起初两家相处十分融洽,王某经杨某及其家人的同意,将自家烧柴堆放在杨某家屋后院墙边,柴垛的高度高出了杨某家房屋。后来,由于饲养宠物等一些生活琐事,双方发生矛盾,杨某以王某家的柴垛影响其采光、王某取柴形成噪音影响其休息为由,要求王某将柴垛迁移,而王某拒不搬迁柴垛,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经当地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多次调解不成后,双方矛盾更加激化,各不相让,见面即吵。杨某遂来到法庭,欲起诉要求王某将柴垛迁移、停止噪音干扰。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了解具体情况后,王红波深知这类邻里纠纷不能“坐堂办案”,若是一判了之,很可能会导致双方关系僵化、矛盾激化。当即与王某联系后,带领法官助理与杨某一起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勘察现场双方当事人情绪都很激动,各说各的理,王红波打消了就地调解的想法。
为实质性化解纠纷,王红波决定依托“代表之家”联络站和“一庭两所”解纷机制,邀请当地了解情况的人大代表、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地熟、事熟、人熟优势,择期对纠纷开展联合调解。
调解当天,王红波一方面组织调解人员对涉案现场进行全方位细致勘查,另一方面与双方当事人耐心沟通,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节点。
起初,王某表示坚决不同意搬迁柴垛,认为柴垛虽然挨着杨某家院墙而建,但并未在杨某家宅基地范围内,而是在村路边,杨某无权要求其搬迁。“你如果是他,你应该也会有一样的感受。”在调解现场,王红波联合调解组成员引导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并向双方当事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双方都认识到各自是否“占理”,现场气氛渐渐有所缓和,王某的对抗情绪也有所缓解。“现在这天寒地冻的,你不能让我马上迁移,等到天气暖了刨得动地了,我重新盖个柴火棚子装柴火,不然柴火放在外面会腐烂。我本身患有股骨头坏死,这柴火都是我忍着病痛好不容易弄回来的,腐烂了我不就白费力气了……”见王某态度有所松动,调解组又积极做杨某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纠纷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王某同意将柴垛迁移,杨某也表示不再计较。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这只是王红波多年来调解纠纷的一个缩影,也许平常人眼中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她眼中都是关系当事人需求的“大案”。多年来,王红波主导创建的“一庭两所一站”的多元解纷格局使纠纷化解更加靠前一步,用柔性的司法向百姓传递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