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无小事,一桩一件系民生。在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将推进“无讼村屯”创建作为人民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格局的重要方式,始终着眼于民生,落脚于村居,为推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和保持基层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让群众幸福“满格”
治大国若烹小鲜。探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需要从“微”入手,以“小”见“大”,始终离不开党建统领、党员带头,而网格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最后一站”,基层治理“成效指数”直接关系着基层群众“幸福指数”。
法院党支部与辖区街道党委结对联动,将“矛盾问题排查”“无讼”等指标纳入辖区社会治理体系中,积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新北法庭党员干部下沉对接街道网格,根据网格服务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合理划分,构建徽网格架构体系,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精细化,将网格作为“无讼”试点,以点带面,开展“无讼网格”法治共建活动。同时,推行“网格排查、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网格员和群众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进行上报,网格问题由此从基层“浮”起来,用“基层上报”实现“对症下药”,年初以来,已化解土地承包、相邻权、民间借贷等纠纷58件,4个网格已达无讼标准。
多元解纷之“策” ,筑牢基层治理之“堤”
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立阵地是关键。为避免纠纷“堵”在法院,影响群众司法获得感,新北法庭不断拓宽诉源治理渠道。探索建立由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妇联等6个部门以及辖区13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共同构建起“法治+综治+访治”多元调解、化解服务平台,变单一部门“小调解”为多部门联合“大调解”,实现了人民群众来访来诉、定分止争“最多跑一地”。
在群众矛盾面前,联合调解“成员”主动介入、预判先行,实践运用“炕头”聊心事、“地头”解难事“双头”解纷工作法,从摆事实、讲道理到算人情账、算经济账、算法律账,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矛盾化解在当下。
深挖法庭潜能,将诉源治理融入“万家灯火”
人民法庭作为群众家门口的“法院”,处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是延伸司法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新北法庭深挖潜能服务创新,将诉源治理融入“万家灯火”。
选派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法官组成“蒲公英普法队伍”,“散播”在各个村域,积极发挥司法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法治赶场,以各主题宣传日为契机,走上街头、深入村屯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和解、“调解+司法确认”等非诉解纷方式的便利性和优越性,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理性的纠纷解决观念,并自觉选择非诉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儒家文化精髓“和为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和商”调处化解体系,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定分止争,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同时,把巡回审判作为重要载体,以诉讼服务点为驻点,把法庭审理搬至村镇,力争做到“释法一案,教育一片”。
“无讼村”版图再扩大,焕发“枫桥”生机活力
新北法庭创建“无讼村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讼村”从无到有,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已增至3个村,“无讼”版图再扩大,“枫桥经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呈现出了“一增一减一升”的喜人态势。“一增”即“无讼村屯”有增加。2022年,共有2个自然屯实现无诉讼,2023年,无讼村增至3个,从一处“枫景”,到一片“枫景”,平安和美的幸福画卷在松花江畔徐徐展开;“一减”即诉讼案件有减少。截至今年10月份,该庭受理的民商事案件数为78件,与2022年同比减少37件;“一升”即群众满意度有攀升。在该院“无讼村屯”创建工作及其他审执部门的积极推动下,12368热线实现为群众协调办理解决率100%,群众诉求解决质效大幅提升,防止了小事拖大,矛盾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