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听养生课,登记信息就送鸡蛋”“投资高回报、低风险,把钱投进去准没错”……这样的套路,是不是很眼熟?
近年来,养老骗局花样百出。不法分子打着养老、养生等旗号,以高息回报、免费旅游等为诱饵,诈骗中老年人或非法集资。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两起典型案例,提醒老年人切勿相信诈骗分子花言巧语,遇有高额回报、投资理财等“赚钱”项目,请提高警惕,注意甄别,以免上当受骗。
投资“产业项目” 养老理财无风险?
已经退休的刘大娘在超市购物时遇到某公司做宣传活动。该公司自称主营投资就业工程业务,有专业的投资人帮助管理资产,进行投资整合,并邀请刘大娘到店参观。
“眼见为实”的刘大娘等人放下了戒备心。该公司趁热打铁组建微信群,不定期组织项目推荐会。一开始大家都很谨慎,后来参加的活动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于是老人们纷纷将积蓄交给该公司管理。
几个月后,该公司没有兑现承诺。发现上当的刘大娘等人赶忙报了警。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李某等4人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在我市某超市附近设置投资点,以投资养生养老产业项目为名义,以高额返息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群体进行宣传,非法吸收100余人资金共计1000万余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0万元,追缴李某违法所得。
虚构债权转让 高额返利要小心
邓某是某商务咨询公司的业务员,经常在老年人聚集场所发传单,以免费赠礼的方式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并邀请感兴趣的老年人到门店听“投资课”,久而久之发展了一批老年人成为会员。
与老人建立感情后,邓某以“债券转让”“高回报”等卖点向老年人兜售理财产品。在其忽悠下,老人们毫无戒心地将养老钱交给了他。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7年至2018年期间,涉案人员张某(另案处理)同大连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包某(另案处理)经预谋后,先后注册成立两家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张某为公司实际经营者),未经许可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张某雇用业务员以散发传单、对外宣讲等方式进行宣传,以高息回报、虚构债权转让的方式吸收公众投资,邓某非法吸收集资共计198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邓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邓某退回了违法所得款项,有悔罪表现,可依法宣告缓刑。最终,法院判处邓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万元。
法官提示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打着“服务老人”“关爱老人”的旗号招摇撞骗,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吸收老年人资金,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
法官提醒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不相信高利承诺、不贪图蝇头小利、不轻信甜言蜜语、不透露个人信息。老人如需动用大额资金,多与子女商量,提前核实对方身份,不要随意转账。要注意防范高息理财、免费旅游、以房养老等新型诈骗形式,提高防骗能力。如遇诈骗,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