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战疫“青”尽全力,青春“破茧成蝶”——吉林中院青年干警抗疫纪实
作者:李环竹 郭凯  发布时间:2022-04-12 16:02:17 打印 字号: | |

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节选自李大钊《青春》


疫情下的青春成长,生长在真实、富有质感与温度的现实土壤中。自2022年3月2日吉林市防疫之战的第一枪打响以来,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动近200名青年干警参与到下沉社区、居家流调、社区志愿服务等工作,在与病毒拉锯战的撕扯中,这些青年们踊跃投身抗疫一线,铮铮誓言铭于心,拳拳初心化于行,展现出与江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的青春力量。


青春力量——担当

回想一个月前志愿者报名时,崔瀚文写到:“3月4日我接到通知,院里要组建党员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第一时间报名了,希望能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还有14名青年干警作为首批志愿者,第一时间下沉社区,开始24小时连值卡点工作。在召集党员先锋队时,“谁都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看到咱们院这些老党员都主动冲上前去,我们这些年轻干警也深受鼓舞,需要我们,我们就上!”刚参加工作两年的石震说道

面临危难挑战之时,法院青年干警的担当精神,让我们发现,原来总是自嘲“躺平”并不影响年轻人冲锋,偶尔害怕恐惧也不影响他们勇敢。我们看到,防护服也挡不住他们年轻的心。这就是“80后”“90后”“00后”的非典型青春。这也是我们带着莽劲,却又最勇敢的江城守护者。

青春逆行——责任

青年防疫队伍中有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宝爸”“宝妈”,这些初为父母们的年轻人们往往面临着双重的责任,一头是年幼孩童的呼唤,一头是组织防疫的召唤。立案一庭的周宁,爱人是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家中孩子还在牙牙学语,但他依然坚决要求参与下沉,白天需要照顾孩子,他便主动要求多值夜班,部分同事因管控无法出门下沉,他又主动替换隔离干警,多天连续奋战“白加黑”。

顾越家里的小孩刚刚2岁,依然主动在社区承担志愿服务,从早八点一直到晚上十点。“老公带着孩子下来做核酸时,宝宝还在哭闹,看到我穿着防护服在工作时就不哭了,乖乖和爸爸排队做核酸,当时心里就酸酸的。”

张宗洁作为一个仅仅6岁孩子的妈妈,吉林市静态管理后,面临严峻的抗疫形势,她主动加入吉林中院流调小组工作,小组一共十名成员,很多都是像她一样年轻的“宝妈”,流调工作量大而紧急,需要随时待命、快速处理、谨慎应对,往往12小时无休,需要像“客服”一样不停接打电话,而孩子的三餐、网课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与陪伴。可是想到党员的身份,青年的使命,以及想为孩子们尽早撑起一片自由天空的心愿,他们还是坚定了这份选择。

与前线值守责任一样重大的,还有后勤保障部门。从疫情防控初始,行装处的韦宝立就驻扎在单位,为了足量采购防疫物资,他和同事们白天穿梭在卡点和库房之间,晚上又要清点物资,及时和厂家沟通补货。张鹏举在最忙碌的一段时间里,搬运、分拣物资经常要工作到凌晨。负责卡点物资调配工作的马正飞,自疫情发生一个多月时间,没有一天休息,妻子也下沉社区,就只能把小孩放在老人家里。 

青春奉献——成长

抗疫战中没有什么天生的盖世英雄,对于青年人而言,是困难的磨砺、是责任的担当,让这些年轻人在一边担心、一边勇敢中不断成长、破茧成蝶、淬炼成钢。

突击队员中的张雨、李禹廷、常子维、姜昱名是去年招录的法院新兵,在加入闭环突击队后,他们承担了消杀、运送生活物资及垃圾、协助转运居民等复杂困难的工作,很多老旧小区的楼房没有楼梯,没有楼灯,再赶上雨雪交加。“外面一片雾蒙蒙,进楼两眼一抹黑,楼里混杂着酒精、84消毒液的味道,垃圾的臭味,还有浑身的汗味,我心里也‘五味杂陈’了。”常子维说。

干部处的关淦升在给居家隔离的居民送菜时,因为菜太多导致埋藏在其中的鸡蛋被挤碎了好几颗,订菜的老人很不满意,就把碎鸡蛋扔到他的面前,“我心里虽然也挺委屈,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当时蔬菜比较紧张,很不容易买到鸡蛋送过来都碎了,老人有点气也能理解。”

在居住社区服务的魏佳莹工作中发现一些独居老人家中没有食物,又不会使用通信设备更不会网上订菜,于是她和几个志愿者将自己家中所剩不多的鸡蛋、大米、蔬菜主动送到独居老人家中,解决他们食物短缺问题。

“劳累的工作中同样收获了特别多的感谢和温暖。”孙刚在给社区一个低保户配送物资的时候,抱着三十多斤的箱子爬了五楼,一个大娘非要把她的蔬菜包拆开给他一半。

“下雪天执勤的时候,保洁阿姨用矿泉水瓶装了热水给我们暖手,还有很多群众趁着核酸检测给我们送伞、送热饮。”相互之间的理解是最大的善意,回顾这些有爱的瞬间,广大青年干警在防疫攻坚中,与万千群众共同谱写了友爱、至爱、大爱的万千情愫。


青春搏击——使命

“防疫是责任,审判是使命。”如果说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审判则是每个法院人的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小疫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是每个法院人的追求,面对院党组提出的“防疫不松懈、审判不掉队”的工作要求,奋战在一线的青年干警扛起了他们的使命。

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关闭了,当事人诉讼需求还在,立案庭的几名年轻同志在值班之余还要定期审查网上立案,一天下午,刚刚结束8个小时站岗的宋昊回单位查看系统发现一名上海律师通过网上立案系统推送了一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查看当事人诉讼材料完备后,立即接收并立案。

在小区封闭管控的特殊时期,为了及时给刑期届满的两名刑事案件被告人办理释放手续,考虑到他们居住在外地,在请示领导并与疾控中心、看守所和社区沟通后,按照疫情防控政策,送达组的李沛根又驱车将他们送到市内亲友居住地点。

在辅助开展线上庭审办公中,作为书记员的李元生也是闭环下沉干警中的一员,白天服务的工作结束后,晚上休息的时间又协助庭内法官办理结案、上传文书、电子送达等工作40多件。

审管办的于丹在完成社区防疫任务后,根据全市法院每日上报居家办案、电子诉讼等情况,制发全市两级法院疫情期间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情况通报14期。“依法审判是法官的使命,做好司法辅助工作便是我们的使命”。

经过几十天的不懈奋斗,目前吉林市已经实现了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们看到中法青年人的身影总是勇往直前,启程那天,他们一夜长大;战疫途中,他们一路成长;在逆境困难中,他们脱胎换骨;在冲锋与挑战前,他们顶天而立。一个个感人瞬间,一段段动人故事,都展现出青春的“蝶变”。怀揣坚毅与汗水的青年战士们,此时此刻仍坚守在防疫一线。


 
责任编辑:马金鑫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位于吉林市松江东路5号    电话:0432-63070000    传真:62489074    邮箱:jlzy63070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