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这么大的案子通过调解结了案。这个办法,既保护了国有资产不流失,又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一起大标的额案件的调解协议签字现场,双方当事人不约而同发出感慨。
2020年年末,市中级人民法院收到了一家大型国企起诉本市一知名民营企业的系列案件。这起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同纠纷,不仅标的额达到11.3亿元,还关系到棚户区改造。如果处理不好,极可能引发群体访和社会不稳定。经过精心研判,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采取诉前调解方式化解这场纠纷。虽然调解过程一波三折,但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法院调解团队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这起案件是我市法院服务经济发展、为企业纾困解难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准确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市法院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现在服务中司法、在司法中服务。
聚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市中级人民法院研判出台了一系列“护企”“暖企”法律服务意见和维权衔接机制,为企业化解债务纠纷,为涉诉困难企业开辟立审执绿色通道,支持保护企业行稳致远。
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法院发挥司法主导作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五年共审理知识产权案件687件,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受历史遗留问题制约,政策性破产和企业改制案件是破产案件的“硬骨头”,也是制约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瓶颈。
为保障我市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我市法院围绕破产审判、涉府执行等重点工作,构建全域覆盖、多维联动、常态运行的府院联动新格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专项攻坚,积极配合政府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出清,圆满审结吉林昊融集团等一批在省内有重大影响的重整案件,使多个濒危企业重获新生。
“毁林开荒违法,进山捕只鸟、砍棵树也违法吗?”
“要不是法官提醒,咱们犯了法还不知道呢?”
听到群众有疑问,法官以案释法,耐心解答。这是发生在2021年9月26日我省第一个“吉林生态日”普法宣传的场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贯彻“两山”理念和生态强市战略,我市两级法院在推动环境资源审判走上专门化道路的同时,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积极构建多部门联动大格局,推动环境修复速度,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守护“生命线”。五年来,两级法院依法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962件,环境修复执行率达到100%。
打造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营造“亲”“清”有界的服务环境,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我市两级法院对“保障有为、司法有位”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