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仲夏,疫情稍缓。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仍然是这个夏日里的两大主题。如何有效化解因疫情而更加凸显的劳动纠纷,如何让民营企业有序平稳发展生产,成为当前法院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和挑战。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党组明确要求,人民法院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妥善处理疫情下涉民营企业涉劳动者的各类纠纷案件。
近日,昌邑法院综合审判庭经过面对面、背对背多轮协调,10件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圆满调解解决。该10件系列案的两位承办法官认真分析了10起案件中的各类情况,这其中既有没有给职工缴纳保险的情况,也有请求确认劳动合同的……10名当事人针对各自问题,提出了不同数额的赔付请求。
仔细分析案情后,两位办案法官一致认为,单纯的下判结案既不足以彻底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也不能及时解决当下双方的燃眉之急,调解协商是处理该系列案的最佳方式。
在电话沟通中,被告某医院表示很无奈,对于员工的诉求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司负责人表示,医院停业后引发的各类劳动争议诉讼纠纷消耗着大量精力,此次疫情,医院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效益不佳,已经持续亏损一年多,实在没有更多资金用于赔付老员工。而10名原告则认为,疫情过后,自己生活亦不容易,纷纷表示一定要通过此次诉讼要回属于自己的生活安置费。
结合案件的特点,一场调解工作的“车轮”战开始,承办法官根据不同诉求将10件案件分成两类,制定统一的调解对策,开始“全员面对面”“分组背靠背”调解。然而,在初次电话调解中便遭到拒绝,一句“我不同意调解”似乎让这场调解失去了希望。面对当事人强硬的态度,两位法官没有放弃,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分别对案件中的当事人进行调解,认真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释明劳动法律法规关于调岗的相关规定,介绍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指导案例,从时间、金钱、精力等诉讼成本为切入口说服原告进行调解,帮他们预期可能的诉讼结果。同时,积极与被告沟通,从企业责任心和声誉出发,推动被告与原告进行和解。针对医院的发展情况,承办法官从法律角度释明企业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企业发展角度,希望他们克服困难,主动担负起企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着眼未来长远考虑,尽快解决此次纠纷。
经过多轮调解,医院深刻体恤劳动者的困境,劳动者也将心比心,主动让步,原被告双方达成初步调解意向,承办法官紧追不舍,针对双方纠结的细节问题,又多次进行电话沟通,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某医院在倒闭后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承诺10名员工,将在短期内积极筹措资金支付调解款。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复产复工,此类矛盾尖锐的劳动争议系列案件的成功调解,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握手言和的同时,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