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有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也需加快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法院执行工作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深化执行工作的管理,使执行案件在流程管理、执行监督、执行公开、风险防范等方面全部纳入信息化的跟踪管理,做到规范化管理、全过程公开和风险预警防控,促进了执行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1、健全组织,全面部署。法院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层面,要使得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效益,体现价值,就必须健全组织领导,全面规划部署,明确目标,强化管理。法院执行局成立以执行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落实。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执行信息化管理制度,组织引领全院执行干警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培养执行干警对信息化设备的规范使用及信息化意识,逐步提升法院信息化环境。
2、流程监管,系统全面。执行管理系统除对整个执行程序的监控和节点管理外,更加注重了对执行监管全面和细化。执行工作人员随时可以查看案件的执行进度和实施的具体执行措施。执行人员一天或某段时间工作情况都能根据管理人员需求自动以报表的形式即时反馈给管理人员,让执行管理人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执行工作的整体状况,实现了执行工作的静态监督和动态监督结合,个案和整体工作的实时监控。
3、执行公开,清楚透明。执行管理系统与智慧执行平台系统通过模块对接和功能融合,执行案件的立案、送达、分案、阅卷、财产调查、执行措施、信息互通,当事人可通过智慧执行平台了解案件进度。如有意见可在智慧执行平台留言,办案人必须回复。执行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智慧执行系统及时传送执行信息、包括图片、视频。也可以形成宣传文章传入智慧执行系统,最大程度把执行过程情况中的信息反馈给当事人,实现了执行工作的公开、透明。
4、统计分析,精细到位。执行管理系统中的财产线索、执行措施、执行救助、案款发放、信访、风险防范、恢复执行、案件流转、执行效率、结案情况等统计分析模块,根据办案人员输入的信息,使得整个程序全程留痕,自动生成各类执行数据统计表格,各类数据无需再耗费人力进行统计核算,极大的节省了执行资源。该局依托系统统计功能,并结合案件质量评估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实现了对执行案件质量评估科学、执行资源配置合理、绩效考核客观、执行工作宏观预测指导等,促进了执行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
5、风险防范,及时准确。执行管理系统具有风险防范管理功能,把各类案件的风险信息、防控措施和矛盾隐患化解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办案法官和执行管理人员根据风险提醒及时掌控案件风险情况,并根据风险预警信息对案件核实查证,在第一时间制定风险案件应对措施。特别是涉及信访执行案件,能够随时查阅信访案件的信访原因、类别、范围、反映情况、化解情况等信访工作信息,有利于实时处理、监督。
6、质效考核,科学合理。执行局运用执行管理系统和质效系统功能与模块融合实施执行质效考核管理,实现了对执行部门、人员进行业绩管理、考核。通过对相关业绩考核指标如全年结案数、全年结案率、平均结案天数、超审限案件、执行信访率、执行到位率等等制定标准,自动实时通过质效考核管理系统生成各项执行评估指标,对全体执行人员自动进行业绩排名,让每个执行部门、执行人员看清本部门或本人的执行办案工作的强项和弱项,看清自己各项工作在执行局上下左右之间所处的位置和差距,极大调动了执行干警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对执行部门及人员高效、快速、公正、科学进行业绩管理、考核。
7、系统服务,安全可靠。执行事项服务系统具有提醒功能,对查封、冻结到期前15天、案款未发放、未完成财产调查工作、风险防控、涉及人大代表等重要事项信息自动提醒,防止因过期未续封、续冻、案款不能及时发放甚至造成执行不能和信访问题发生。从而实现对每一位执行人员直至每个执行案件的科学化管理。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作便捷,条理有序。大数据时代,使得案件当事人一部手机了解案件动态,有效的解决了当事人因为案件疲于奔波,同时网络技术的支持在财产调查方面,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方面,法院工作的社会效果方面,都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反馈。真正实现了以信息发展促进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