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动实现“吉林法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十百千万”为民实践活动要求,坚持以“一次办好”为服务宗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开设绿色通道,推进便捷立案
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众,在立案大厅开设2号窗口作为绿色通道,提供立案相关法律咨询服务;设置专人负责网上立案工作,防止老年人因技术原因无法立案的情况,避免在司法领域出现“数字鸿沟”;对复工复产案件中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依法准予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完善跨域立案服务,在“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基础上,努力实现 “就近能立、多点可立、少跑快立”的目标。
2021年1月份至今,依法准予缓交诉讼费案件2件,成功网上立案1845件,作为管辖法院收到跨域立案申请并及时反馈案件7件,作为协作法院接收并案件材料并及时移送的案件8件。
二、规范诉服行为,优化流程管理
持续规范诉讼服务行为,以立案窗口为重点岗位,全面加强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杜绝生、冷、横、硬的服务行为,根治门难进、脸难看的立案现象。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项法规、制度及相关政策规定,准确把握服务尺度,严格依法依规,提高办事效率。全面优化立案流程管理,合理配置岗位和人员,配备两名员额法官作为收案法官和程序分流员,配备自动叫号机和导诉人员,引导当事人有序立案。确保补充材料一次性告知,分案环节全程留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立案环节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温情。
三、自觉接受监督,强化自我整改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与上级法院的监督,坚持自我检查和自我整改,深入查摆人为控制立案、立案不规范、设置不合理立案条件等问题。强化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坚决杜绝违反立案登记制度行为,将督导检查结果纳入日常考核内容。及时处理12368转办工单,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及时处理和反馈投诉意见。在诉讼服务中心增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作为诉服中心的兜底窗口,解决立案工作的疑难杂症,推动诉讼事务一次办结,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四、创设“院校共建”,搭建人才平台
昌邑法院与北华大学法学院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开展双向交流合作。4月6日,经过立案庭员额法官的上岗培训后,北华大学法学院志愿者正式在立案大厅上岗工作,为群众开展导诉、分流、咨询等志愿服务。开展为民实践活动以来,志愿者们共接待来院群众1900余人,引导进行立案登记470余次,得到了来院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深化分调裁审,推进源头治理
昌邑法院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工作思路,与昌邑区司法局实现精准对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诉服中心设立人民调解、道交调解、物业调解工作室。在与北华大学双向合作的基础上,昌邑法院邀请法学专家作为特邀调解员,在诉服中心设立专业调解工作室。并在立案一庭成立速裁快审团队,将多元调解与速裁快审深度融合,为纠纷当事人提供调、立、审一站式服务,强化“分裁调审”组合效应,促进非诉讼调解自动履行,增强司法确认质效。
2021年1月份至今,共调解案件1419件,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调解583件,既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实现了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增量的目标。接下来,昌邑法院还将积极与区综治部门沟通,推动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持续深化诉源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