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促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4月20日,民三庭结合“十百千万”为民实践活动,立足新时代人民法庭的职能作用,走进龙潭法院乌拉街人民法庭及所辖大口钦镇桦树村,为乡村百姓化解纠纷矛盾,解决实际困难。
“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是推进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按照省法院部署要求,龙潭法院乌拉街人民法庭于2020年6月份过渡至化工园区人民法庭办公,并于12月份正式迁入龙潭区大口钦镇。新修缮的法庭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并配备2个科技法庭,负责审理辖区内12个村的民事案件。民三庭庭长孙海波实地走访乌拉街人民法庭,对于法庭的安保设施、办公环境及智慧法院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座谈会上,孙海波庭长详细了解了乌拉街人民法庭的审判工作运行情况,并指出:“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是推进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乌拉街人民法庭应以此次‘十百千万’为民实践活动和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司法功能和社会功能,推动调解工作取得实效,多元解纷机制创新发展,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人民法庭深入田间地头,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为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孙海波庭长一行人还走访了桦树村村民委员会,桦树村村支书对于人民法庭深入乡村提供便捷司法服务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乌拉街人民法庭的办案法官常常走进村屯,为村民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让桦树村村民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的期待。此外,村支书还介绍了村内民间借贷、农资买卖等法律问题较为集中等情况。乌拉街人民法庭庭长夏广军表示,乌拉街人民法庭将充分发挥在辖区乡镇司法所设立的“法官说法工作室”的作用,定期深入乡镇、村屯排查民间借贷、农资买卖等法律问题,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纠纷解决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
“感谢法院同志的关心爱护,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信心。”
桦树村村民姜世仁腰部患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哥哥因智力残疾无法自理,由姜世仁照料日常生活。孙海波庭长一行人为姜世仁一家送上了米面油等慰问物品,关切地询问了姜世仁一家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叮嘱他们要保重身体,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并表示如果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可以及时同法院取得联系,法院将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姜世仁以质朴的话语对于法院干警的关心表示了感谢。
开展“十百千万”为民实践活动,是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使法官干警转作风、树形象的有力推手,民三庭以“十百千万”活动为契机,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项工作,走进人民法庭,深入乡村田间,了解社情民意,真正做到了走进群众、融入群众,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