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4月的吉林空气中仍然弥漫着丝丝寒意,早上8:00,一辆警车正开往大绥河镇,车窗外,树叶泛绿、一路上都是泥土的清新,而车窗内,李杨正在跟法庭干警们交代着一天的工作安排。
“作为一名基层人民法庭的法官,每天面对的案件可能审判难度并不大,但是法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是讲感情的,他们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里乡亲,绝对不能‘一刀切’地审判,而是应该以‘说破嘴’‘跑断腿’的决心妥善平衡好法理和情理。”
——李杨
人民法庭和人民法院比起来,说一样也不一样,大绥河法庭位于大绥河镇,平时接待的都是辖区里的村民,他们大都淳朴、真诚,邻里乡亲关系亲密和谐,但哪有“舌头不碰牙”,有时产生矛盾纠纷也让人“难以招架”。
面对“直性子”的村民,李杨总是面带笑容,用亲和力感染着他们,用真诚的心平息他们的怒气。
年初,大绥河法庭辖区的刘大爷一纸诉状将女儿刘某和女婿张某告上了法院。
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解决类似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往往不能像处理普通民间借贷案件那样,凭着谁对谁错依法依规直接办理。李杨在拿到案件后第一时间拨通刘某的电话,得知是老人偏心擅自做主把楼房过户给了小儿子,才闹成现在的局面。现在老人一气之下就想把借给女儿的2万块钱要回去,连家门都不让刘某进。了解情况后,李杨多次登门劝说,但双方始终无法解开心结。
面对着双方当事人的质疑,李杨不气馁不放弃,始终把当事人家庭和睦、亲情至上作为首要原则,拿出了自己在法庭工作总结出来的“土”办法——先听牢骚,后聊家常,再调矛盾。
“法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是讲感情的。”这是李杨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从刘大爷身上找到了突破口,老人同意调解,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和解协议。眼看官司是和平解决了,为了修补父女之间的关系,李杨带着刘某来到了刘大爷家中,见到年迈的老父亲,刘某上前紧紧拥抱刘大爷,父女二人冰释前嫌,最终案结事了。
“李法官,过年我就打算把我这些儿女都叫回来吃个团圆饭!到时候你也来吧!多亏了你啊!”刘大爷拉着李杨的手激动地说道。
面对的案子可能都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事儿,但是,只要老百姓来找到我们,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急难愁盼的大事儿,我就要把每一个案件都当成自己天大的大事来办,这样的入户走访、下乡调解已经成为我们法庭干警的常态了,多走一里路、多敲一扇门、多问一声好,每天多做一点点,这就是我的追逐法治梦想的初心。
——李杨
法庭工作,多了一份“人情味”,农村案子办得好不好,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杨大娘在搜登站镇经营着一家饲料店,刘某长年在杨大娘的店里赊购猪饲料。2020年初,刘某尚欠600余元饲料款迟迟没有给杨大娘,二人因为饲料款多次发生口角,杨大娘一气之下将刘某告到了船营法院。
大娘诉讼材料已经提交到法庭,但经审查发现,杨大娘提供的个体户营业执照有效期已经到期。随后,李杨到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发现其营业执照已经注销。于是,李杨电话告知杨大娘将材料重新在附近的复印社打印后交到法庭。
“李法官,咱现在受疫情影响,镇上的复印社都关门了,我这腿脚实在不方便……”杨大娘为难地说道。
“大娘,我们知道了,我们这就过去!”李杨干脆地说道。
经过二十分钟的车程,走了二里路,李杨一行人来到了杨大娘家中进行“上门服务”,帮杨大娘重新书写了诉状,利用手机移动微法院APP在线上为杨大娘办理了立案手续,立案终于有了着落。
杨大娘感激地说道:“李法官,我以为你在电话说要来我家帮忙就是说说而已呢!我没想到你们天天那么忙,能为了我这个几百元钱的案件专程跑一趟!太感谢你们了!”
“大娘您客气了,这我们来都来了,顺便跟你唠唠你这个案子吧!”李杨亲切地询问道。
经过一番沟通,李杨了解到,此案调解成功性很大,于是在杨大娘的同意下,将刘某当即约到了杨大娘的饲料店中。经过李杨好言相劝,双方放下了对彼此的偏见,经过耐心释法明理,刘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当场将600余元饲料款交付给杨大娘,至此,历经5个小时,杨大娘的钱终于要回来了。
“案值可能不大,但对村民来说也是绝非是小事儿。”李杨对乡村的案件无论案值多少历来重视。“把老百姓的事儿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真正去接纳你,只有老百姓接纳我们了,把我们当自己人了,乡村法庭的工作也就能慢慢打开局面开展好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毛主席就是靠着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统一了全中国,我作为基层法庭的法官也要心怀大局,做助力法治乡村建设的“一块砖”。
——李杨
法庭工作一直处于法院“边缘”,虽然看起来是各种鸡毛蒜皮的事,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是一辈子的大事,工作起来费时、费心。李杨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懈怠。
她深入村屯调研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诉讼问题,找准法庭发展的着力点,研究确立了“最公正、最廉洁、最讲理、最文明”的人民法庭工作思路,探索形成了“1234”工作法,向辖区群众发出“七项承诺”,有效扭转了法庭工作的被动局面,为提升法庭工作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她根据辖区地域特点、历年收案等情况,积极主动与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对接,在越北镇及3个偏远村屯设立了4个巡回审判点,探索建立涉农金融案件调解中心,开展“无讼村示范点”创建活动,推行庭内法官划片定期巡回办案制度,极大地为农村群众诉讼提供便利。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没有挡住李杨的步伐,她来到乡村田间地头办案,把法庭搬到百姓家门口,真真切切体现了“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司法为民宗旨。大绥河法庭年均巡回审判80余场,入户巡回审判、开展调解的案例先后被《中国审判》、中国新闻网、法制网等刊载报道。
工作中,李杨坚持把人民法庭工作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线下+线上”同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法治建设,李杨连续两年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与上级法院联合举办的“诚信3·15,法官教你来维权”直播活动中,担任主播与网友分享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在线解答网友提出维权问题,观看直播的网友高达50余万人。在全力备耕生产的关键节点,她组织开展“普法大集暖春行、司法服务惠民生”主题普法活动,通过集市普法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自《民法典》颁布以来,李杨走进村屯、走进乡镇、走进企业进行普法宣传,将诉源治理工作治在“源”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扎根基层就应当服务基层,来自人民更应该奉献人民。今生有幸与农村结缘、与法槌相伴,我就要兢兢业业勇往直前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