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建设 > 党建园地
【红色记忆·最初的承诺——讲讲我的入党故事】系列主题征文展播《一句誓言 一生作答——讲讲我的入党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15 14:25:48 打印 字号: | |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入党初心,牢记使命责任,书写着永远跟党走的动人故事。为庆祝党的100周年华诞,落实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要求,加强全市法院队伍思想和纪律作风建设,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面向全市法官干警组织开展“红色记忆·最初的承诺——讲讲我的入党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把个人成长融入党的事业、祖国发展,展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良好精神风貌。此次共收集征文67篇,现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

刘春,1965年12月出生,1997年6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学校、国企、报社等地工作,1998年1月调入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任研究室四级调研员,《松花江审判》编辑。

1997年6月24日,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多年夙愿,这一天,是我的政治生日。

培植对党的深厚感情

我从刚刚懂事开始就关心时事政治,每天早晨6点30分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读小学时走上十几里土路去看电影《闪闪的红星》,还有经常看得到的露天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在一个个镜头里感受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在幼小心灵里播种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197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先后有共和国缔造者周恩来、朱德、毛泽东逝世,年纪小小的我,和大人们一样担忧国家前途命运,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生活慢慢恢复正常。1977年夏天,恢复高考的消息给正在上小学的我点燃了希望之灯,从此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

1983年高考落榜后我没有气馁,一边工作一边自学,1991年6月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在参加科目“中国革命史”考试时,吉林省的及格率只有5%左右,许多人不能按时取得自学考试毕业证,多是此门功课屡考不过。因为我对中共党史的学习功底扎实,一次考试通过,让当时组织考试的工作人员感到意外,多次让我交流备考经验,唯一的经验就是充满敬意和感情去学习中国革命史,真学真信真懂。此时我已经参加工作8年,8年里我先后在舒兰二中和吉林市糖酒公司工作、并结婚生子,期间我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梦想、坚信学好本领可以更好为党工作的坚定信念,也就是在此期间我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忠诚党的新闻事业

很小时候起我最向往记者的职业,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把爱好变成职业,感谢这个时代让我有机会梦想成真。“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1994年1月的一天,《江城日报》上的一则招聘信息改变了我的命运,江城日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则信息再一次燃起了我的记者梦。第二天早上,我第一个来到位于原松江路69号的江城日报社报名,接下来现场采访、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在长达3个月的考试考核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1994年4月我正式到江城日报社报到,开始记者生涯。我再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在这份申请书中我写到:保证对党忠诚、言行一致。

《江城日报》是中共吉林市委机关报是党报,首先要求记者要讲党性,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记者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纪律作风上,对文字功底和文章细节的要求更是一丝不苟。在采访中我注意每个细节,无论是采访还是写稿都精益求精。在报社工作的4年时间里,先后有30多篇作品获得各种奖励。《我们何时能安居?》系列报道获1997年度吉林省新闻奖一等奖,《企业高息债券兑付难已成为市民的敏感话题》获1997年中国地市报内参作品一等奖,《不能囊虫病再危害我们了》获1995年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好作品一等奖,《我市地方性法规贯彻执行状况不尽人意》获吉林市第三届宣传人大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三等奖等。

一篇篇作品、一本本奖励证书,见证我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也见证了我在新闻采访路上的执着付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6年前夕、中国政府即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前一天,党组织通知我,我被接纳为中共预备党员。我在经历两个单位党组织近十年的严格考察后,终于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在建设法治中国道路上践行党员责任

1996年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吉林市电视台合办全国首档法治类电视节目“江城审判纪实”在社会上很受欢迎,节目的编采、制作、最后的成品都要在法院完成,法院需要增加节目编导。正因为有了在《江城日报》4年记者工作的积累,我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争取到这一岗位。1998年按人才引进方式,经市人大推荐、由市委组织部批准、法院党组决定调入法院,任法治电视节目“江城审判纪实”编导和记者,继续我的记者工作。在入党预备期里,我从江城日报社调入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因为表现一贯良好,1998年6月我如期转正成为正式中共党员。

成为正式党员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担任电视节目编导和记者的8年里,除了手中的笔还增加了话筒和镜头,我把做文字记者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带到电视节目编导中,认真撰写每一期节目解说词、认真编辑剪辑每一帧电视画面。编导播出的一系列电视节目在社会上起到很好的普法宣传效果,节目收视率在市电视台自办节目中一直名列前茅,佳作频出。因为对我市普法作出贡献,节目组多次被评为吉林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我本人多次获得社会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0年制作的专题节目《为了427户农民的利益》获得吉林省综合治理好新闻电视节目一等奖,有些节目素材被中央电视台采用。

2010年开始,我担任法院期刊《松花江审判》的编辑,这份创刊于1984年的刊物承担着吉林地区法院两级法院法官业务交流的重任。政法机关是党的政治机关,法院的刊物也是党的刊物,党刊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我深知责任重大,十多年来,我在院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严把编审校对关、印刷出版关、刊物质量关,认真编辑出版每一期刊物。我苦心钻研业务,提高编辑水平,在枯燥的文字间耕耘,在每一期刊物中倾注自己的心血。付出换来收获,2018年《松花江审判》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百强期刊,是全省法院唯一获此殊荣的期刊。我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法院优秀期刊编辑座谈会,并作为获奖期刊代表上台领奖。2020年我编辑出版了两期《松花江审判》抗击新冠疫情专刊,因为具有史料价值被吉林市档案馆永久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松花江审判》从过去默默无闻的内部刊物,发展成为吉林省连续性出版物,在省新闻出版局注册,业务上受省、市委宣传部双重领导,每期报送样品由专家审读,如果有一项没有达到出版要求就会被停刊。在意识形态和内容文字日益规范的今天,我严格执行省、市委宣传部对刊物意识形态要求,严格执行审校制度,严格规范内容文字,不允许有差错。在全省多个刊物被停刊的情况下,《松花江审判》没有任何失误,一直正常出版。

在五十多年的人生中,深深镌刻着我对党的忠诚、感恩。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没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也没有今天。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我应该去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回报党组织的培养。我连续8年资助贫困学生、直至2020年她考上大学,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被高新区园艺社区党委授予“防疫先锋”荣誉称号。“一句誓言、一生作答”,能在不同岗位上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是我存在的价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自己欣慰的是兑现了自己的入党誓言:对党忠诚、言行一致。我将继续为党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自己一生追求的党的事业。


 
责任编辑:高亮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位于吉林市松江东路5号    电话:0432-63070000    传真:62489074    邮箱:jlzy63070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