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市中级人民法院聚焦全面提升法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以审判管理、政务管理、队伍管理为主线,全面深入开展“加强管理年”活动。一年来,他们向管理要质效,向创新要活力,促进了法院高质量发展,提升了群众在司法案件中的获得感。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经过6年锲而不舍的奋斗,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信息化技术应用渗透到方方面面。信息技术让象征公平正义的法院日益“智慧”起来,也为群众越来越多地释放着司法“红利”。
智慧+一站式 让诉讼服务更便捷
12月4日,市人大代表冯其勇来到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作为一名普通“当事人”,他在这里体验到了智慧法院的便捷与高效。从进门的身份确认,到自主立案、传送诉讼材料、后台审核,直至网上缴费,办完立案所需的这一整套程序,冯其勇抬腕看了看手表,仅用12分钟。
优质便捷的服务源于严格高效的管理。
诉讼服务中心是法院为群众提供诉讼服务的前沿阵地。2017年,市中级人民法院从规范化管理入手,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按照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对原诉讼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
前不久,杨先生因一桩小额借贷纠纷来到法院想立案。在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智能终端为他进行了案件风险评估,并给他发出一份诉前调解建议。杨先生说,他从没打过官司,来之前心里还直打鼓,没想到法院智能窗口这么快就帮他解除了疑惑,他打算按照智能终端给出的建议申请诉前调解。
智慧法院建设为群众带来的“没想到”可不仅仅只有这些。现在,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不仅具备诉讼指引、登记立案、查询咨询等传统线下诉讼服务功能,更具备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缴费等线上诉讼服务功能。线上线下服务有机融合,满足了群众“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的多元司法需求。
智慧+公开 让公平正义看得见
促公开,立公信。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在制定完善司法公开制度、用制度规范司法公开的同时,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寻智慧法院建设与阳光司法的契合点,开辟司法公开新路径。他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司法公开平台,打造“三网两微两端”互联网宣传载体,推进裁判文书、庭审、审判流程、执行信息公开的常态化,让司法公开更加立体与多元。
公开提升了司法透明度,也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对于有效案件,当事人通过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或吉林电子法院,均可接收审判流程公开信息和诉讼文书。而互联网技术在执行信息公开领域的应用,为切实解决执行难贡献着力量。
智慧+深度应用 让司法更高效
从2014年到如今的6年间,每推广一项应用系统,每开发一项信息技术,市中级人民法院无不紧扣“深度应用”这一主题,牢记提质增效这一目标。
“以前律师办案要跑不少腿,仅立案可能就要跑几次。现在立案、庭审可以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动动嘴就能完成。”吉林乾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建伟深有体会地说。
宋建伟律师的话并非夸张。信息化建设将过去的让“群众跑”变为“数据跑”,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司法质效。
截至2019年11月30日,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案件一审网上立案率为92.17%,行政案件一审网上立案率95.64%,在全省法院处于领先水平。
网上立案只是智慧法院在深度应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个方面。网上庭审、网上执行、网上拍卖、网上交换证据、网上调解、网上仲裁、网上送达……信息化技术将当事人与法院拉近为一块屏幕的距离。
在此基础上,2019年6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又启用了“吉林移动微法院”应用。当事人通过手机登录微信小程序“吉林移动微法院”,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视频诉前调解、立案、证据提交、诉讼交费、网上开庭等诉讼活动。
到目前为止,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建成1个智能办案辅助中心、2个智慧庭审系统、3个智能合议室、1个互联网庭审系统,在14个科技法庭实现了语音智能识别系统应用,使智慧立案、智慧庭审、智能合议、网上审批、电子签章等系统实现了实质性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法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志精审案件,审判质效大幅提升。
信息化推进了管理的集约化和服务的高效化。市中级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建设经验受到高度关注,省内外多家法院前来考察学习。2019年11月,该院还获得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为打造阳光执行,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开展网络司法拍卖。此举不仅实现了司法公开,客观上也保证了网拍质量和实际成交数量。他们率先建设的执行微信平台,让群众行使执行权力更加便利。
2019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报告(2018)》,在这项涵盖审务公开、审判公开、执行公开、数据公开和司法改革公开等内容近百项指标的评估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同级法院中排名第七,这已是该院在此项评估中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前十。
来源:江城日报 记者 赵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