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依稀记得那时飘着雪花,寒风凛冽,那时的我只当是一个平常的下雪日子,但当夜幕降临,拿起手机刷开朋友圈,却发现满屏尽是哀悼、惋惜着一名法律职业者逝去的消息。诚然,在被刷屏前,我并不了解邹碧华其人其事,甚至不知道邹碧华这样一个存在,但当他的逝世震惊了整个法律界,惊起一片哀悼之时,我忍不住去了解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法官。
有人说他是一位学者,当我翻开悼念的文章,有这样一张照片,是他的书房,可以清晰的看到学者邹碧华的书房很小,靠墙边高至棚顶立着大大的书架,全部都塞满了书,书架前是一个凌乱的书桌,铺满了打开或未打开的书籍,可以想象得到,当学者邹碧华置身其中之时,他已经被书海所淹没,扪心自问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但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也是被震撼的,我爱读书,但远不如学者邹碧华之呕心沥血。如此博学如邹碧华,满腹才学,我想他在1984那年,17岁的他刚刚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法律之时就已如此勤勉,从书记员成为一院之长,他数十年如一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多部专著,2011年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更是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由他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才刚刚上线运行。作为一名学者,邹碧华从未固步自封,他总是在追求创新,他总是在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从少年到中年,在他生命中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总是与书香为伴,他从未在思考的路上停下他的脚步,虽然是一名法官,他却总是以学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每每想到此处,回想自己从学校走进法院这段日子总是倍感羞愧,没能做到像邹碧华那样始终读书,始终学习,而是沉湎于过早的享乐之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学者邹碧华为镜,可以正德行,他如同一名不怨不悔的燃灯者,一直在前行,从未停歇,愿以学者邹碧华为我学业路上的指路明灯,不敢奢望如他一样博学,惟愿及他之万一。
有人说他是一名能吏,是一名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他为司法改革设计着、践行着,他为改革呕心沥血,他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他为改革开会、加班、汇报已经成为常态,他为改革透支着自己的生命。他说:“改革是一点点往前拱的,每次能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他为每个法官争取了独立的办公室,他为年轻法官进入法官员额作出争取,他为了改革耗费着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他工作到凌晨之后,他充满激情,精力旺盛,我相信他于改革有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能为理想牺牲的勇者,他对改革有自己的设想,他希望中国司法能越来越好,为此他愿献上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他也正是如此做的,是的,他做到了。尽管现在改革只是冰山一角,但他所做的贡献将为世人所铭记。虽然我们年轻人,也许没有机会为改革做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之举,但改革也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参与,邹碧华虽然走了,但他的理想未走,他的精神未走,作为法律人,我们愿承继他的理想与抱负,做一名传承者,将他未尽的事业一点点的推动。
有人说他是一位好法官,邹碧华逝世伊始,司法界、律师界、法学理论界等不同领域的法律从业者纷纷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表达着各自的哀悼。这个有志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人,赢得了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以及其他各类法律工作者的一致认可。诚如最高院法官何帆所言,想象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终于在网络上的各种自发悼念中出现。他说:“当一个好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他在法官职业上的不断精钻,专业知识和法律素养的自我提升,恰是当下司法改革对司法人员专业化要求的方向。我们经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形成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尚未与社会生活完美结合,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等着我们去走,邹碧华手持火把,在前方未我们引领方向,他的信仰,他的理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继承,我们愿接过他手中的火把,照亮更多迷茫的人们。
还未到知天命之龄的邹碧华,总能令我产生一种像对年逾百岁,经历了岁月沧桑的老人一样的尊敬感,虽然素未谋面,虽然在此之前我并不知晓他的存在,但我却能从字里行间中对他肃然起敬,我喜欢、我尊敬这样纯粹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奉献自己生命的人,我惋惜,因为没有早一点了解他,我哀伤,因为他已经不在人世,我痛惜,因为他的理想没有达成他就已离去,但我同时又是欢喜的,因为他的离去让更多的人站起来接过了他手中的火种,将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他是一名燃灯者,点燃了法律之光,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不死,我坚信,他会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