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一个简单问题,不用再两趟三趟跑法院了;为交一份诉讼材料,不用三番五次找法官了,告状、申诉不再难。在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窗口,无论是诉前、诉中和诉后,不仅有“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句问候暖心,一杯开水相待”的热情接待,还有让群众“少跑一次腿、少找一个人、少等一分钟、少费一点心、少误一次工”的“一站式”服务,不仅有风险提示、立案调解,还有司法救助、释法答疑。市中院把“立案窗口”建设当做司法为民的头等大事,当做“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生动实践,使“立案窗口”成了充满司法阳光的窗口、彰显人文情怀的窗口,让群众看在眼里,热在心上。
打开一扇窗,让阳光透进来
“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充分考虑群众需要,从最细微的地方、最基本的环节做起,营造便捷、人性化的诉讼环境,是市中院立案窗口建设的基本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该院从“便民、为民、利民”原则出发,竭力营造“公正、文明、温馨、便利”的投诉环境,高标准地建设了一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诉讼服务大厅,完善了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对下指导八大功能及安检区、导诉区、等待区、立案区和立案调解区五大区域,做到了方便群众、合理布局、庄重大方、整洁卫生。在安检和导诉区,安装了安检门、电子触摸屏、电子滚动显示屏,设立了导诉台和导诉员,为涉诉群众提供一次性信息查询、诉讼引导等服务;在立案区,将诉讼指南、风险提示、案件流程、收费标准等上墙公示,为当事人答疑解惑;桌椅、电话机、复印机、饮水机、纸笔、常见的法律文书样式一应俱全,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当事人。
温馨整洁的诉讼环境、细致周到的便民设施、体贴入微的服务细节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洒满了窗口的每一寸角落,使每一位来访的群众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架起一座桥,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让谦和亲切代替冷漠疏远,让满腔热情代替爱理不理,让平等尊重代替居高临下,市中院的“立案窗口”建设,建设的不仅仅是宽敞明亮的立案大厅、一应俱全的硬件设施,更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在这里,告状难的惆怅有人听了,不会告的困惑有人解了,一些看起来琐碎、平淡的细微小事,在这里都是需要悉心处理的大事。“立案窗口” 搭起了法院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去年八月的一天上午,群众郑某满身汗水赶来窗口,拿着汪某的诉状要求立案。汪某本人没来,郑某又没有书面委托手续。看着郑某急切的目光,窗口的法官小郭没有简单的拒绝他的要求,而是仔细问明了原委,了解到汪某身体残疾,无法赶来立案,委托邻居郑某代立,但这不符合立案规定。这样的大热天,再让郑某回去办委托手续,劳累郑某不说,更容易让汪某产生“这是为难人,不告了”的想法。小郭当即决定驱车赶往船营区大绥河镇富乡村,在酷暑天徒步五里山路来到汪某家。汪某躺在床上,见到中院立案庭的法官,哽咽地说:“没想到,这么热的天,法官能上门服务!”
“你好!你请坐!”,“有什么事,请讲”,“走好,再见!”,走进市中院诉讼服务大厅,耳边总能传来这亲切的声音。为在接待中化解部分群众的对立情绪,慰平部分当事人的不满心理。该院注重加强窗口服务的日常管理,制定落实《窗口服务制度规范》,涵盖文明接待、服务承诺、司法救助、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十项服务制度,对工作人员每天的着装仪表、举止言行、服务态度、工作纪律都严格规范,严格管理。将微笑服务贯彻于工作始终,自觉做到“三声”,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五个一样”,即生人熟人一个样、公民法人一个样、外地本地人一个样、干群一个样,标的大小一个样。真诚的接待使很多满怀怨气而来的当事人带着舒心的微笑离开。
铺上一条路 搭建司法为民的“快车道”
高效快捷的立案是立案窗口对涉诉群众的郑重承诺。为此,立案一庭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次性诉讼引导、一次性信息查询、一次性材料补正、一次性答疑解惑、一站式立案服务,所有案件从递交诉状、证据审查、案件登记到诉讼费发票开具等各环节都在服务中心的受理台上依次完成。起诉材料齐全的,基本都能在一小时内办完立案手续,当日立案率在98%以上;对追索赡养费、抚育费、养老金、劳动报酬争议等案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立案程序,能一次办结立案手续的,决不让当事人跑第二次;对交通不便、行动不便、书写能力差的当事人,推行电话预约立案、上门立案、邮寄立案和网上远程立案等便民措施,减少群众的诉累;对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村五保户、城镇低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活动,及时为其办理减、缓、免诉讼费手续,使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
初春的一天,年逾八旬的梁老太太步履蹒跚地来到立案大厅,含泪状告自己不孝的小儿子,要求小儿子尽赡养义务。窗口法官孟宪玲边安慰老人,边陪老人唠家常,待弄清缘由后,当即自己掏腰包,“打的”带着老人,找到老人子女。小孟忍受着老人儿媳的毒骂,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最后老人的儿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梁老太太请回了家。梁老太太紧握住小孟的手,激动地说:“我告儿女不养老,又怕打官司麻烦还伤和气。没想到,这么快就把不孝之子教育好了,比自家亲人办事还利落。”
窗口法官不好当,既要做精通法律业务的“专家”,也要做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心理学家”,针对涉诉群众的不同情况和心理特点,窗口的法官们总结出富有成效的接待策略:对“哭闹型”的,一杯热茶、一张笑脸,充当“亲友团”;对“叫骂型”的,勇于忍受,甘做“出气筒”;对“别有用心型”的,据理力争,维护法律的尊严。
一句句温情话语传递的是司法温暖,一项项便民举措彰显的是司法正能量,“立案窗口”建设畅通了民情诉求渠道,用爱心、诚心、耐心同人民群众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2012年,该院的立案窗口被最高院评为“全国法院创建文明窗口先进单位”,并多次被省市妇联、团市委授予“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