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体生活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作者:朱北斗  发布时间:2013-08-19 16:06:37 打印 字号: | |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刊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同志曾写信给郭沫若,对他的文章给予极高的评价,随以整风文件下发,号召全党学习,并就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失败的教训明确指出“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甲申悲剧不可忘却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推翻了黑暗腐败的明朝统治,胜利地进入了北京。然而仅仅过去了四十二天,随着李自成的仓皇逃离北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便土崩瓦解。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深刻地总结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最终归于失败的教训。

  “在短短的时期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份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丞相牛金星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挟降官,搜括脏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一样……。”

  “就这样在京城里忙了足足一个月,到吴三桂已经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以后,四月十九日才由李自成亲自出征,仓皇而去,仓皇而败,仓皇而返……。”

  郭沫若沉痛地写道:“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为深刻,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改了军纪,清人断不至于那么快便进了关……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铭记甲申悲剧的历史教训

  郭沫若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刻地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而后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它郑重地托到世人面前,针对甲申悲剧,毛泽东同志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戒。”

  当中国革命的曙光已经出现的时候,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曾经问毛泽东,历次农民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共产党能否走出这个历史误区?毛泽东同志自信地回答:“能。”

  令人永远不能忘记永载史册的一刻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在路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历史的发展进程告诉我们,防止骄傲情绪,以功自居的情绪,贪图享乐的情绪,贪污腐化的危险,时时刻刻都要高度警惕的。尽管我党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胜利地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打破这周期率”,“不当李自成”,决不是一劳永逸的。不但今天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成了“赶考”任务,完全“跳出这周期率,就是今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决不可能下这个结论,应当从甲申悲剧中吸取足够的教训。
责任编辑:王佳宁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位于吉林市松江东路5号    电话:0432-63070000    传真:62489074    邮箱:jlzy63070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