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滚动图片
吉林市昌邑区法院党组带队勇击洪流积极做好抗洪救灾工作
作者:肖鹤  发布时间:2010-08-16 14:27:33 打印 字号: | |
  7月28日上午清晨7时,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玉堂接到区防汛指挥部关于桦皮厂镇的汛情情况通报后,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经与班子成员研究,决定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成立了昌邑法院抗洪抢险临时党支部。在五天四夜的抗洪抢险过程中,昌邑区法院每天抽调干警60人,五天四夜总计315人次;车辆20台次;转移疏散群众1500余人。

  由于群众对灾害普遍存在侥幸心里,院长王玉堂同志果断决定:立即派干警涉水进入村屯,逐家逐户进行地毯式搜索和清理。在村社干部的带领下,法院干警分成两个组,在党组成员的统一组织和带领下,兵分两路,副院长张德军、封硕,政治处主任杨占超、执行局局长张终庆身先士卒带领干警趟着齐腰深的水涉水救助群众。

  当时滞留在村社的群众当中,有三位老人,其中:一位76岁,一位81岁,一位97岁,家属不同意转移,怕挪动有生命危险。针对这种特殊情况,两路干警分头进入他们的家中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经过大家近半小时的劝说,家属终于同意撤离。但又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要经过这么长的深水区域,如何确保他们安全,让大家费尽了周折。最后大家集思广益,分头行动,有的找来门板,有的找来杠子,有的找来绳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了两副担架,看着干警精心打造的“担架”,家属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在运送76岁老人通过被水深深漫过的小桥时,九站法庭副庭长卢生同志一下子踩到了一个断裂处,一条腿深深地陷了进去,可他硬是高高举起双手,忍受着伤痛也没让担架有丝毫的晃动和倾斜。此时此刻,我们被感动了,广大干警被感动了,围观的群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当指挥部传来消息,上游水库溃坝,洪峰正在向下游移动,原先涉及的安置点不再安全,要求将群众立即转移,时间紧张,任务繁重。这时,昌邑区法院带来的大客车发挥了优势,全体干警们立即行动起来,背的背、抱的抱、搀的搀、抬的抬,大客车往返四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转移灾民近400人。执行局执行科科长邵国强同志主动承担起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的任务,站在马路上指挥着过往车辆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

  院党组书记、院长,抗洪抢险临时党支部负责人王玉堂同志5天4夜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坚持每半个小时巡视一次,随时掌握包保村社水情变化情况和群众转移安置情况,嗓子喊哑了,眼睛熬红了,人晒黑了,身体累瘦了,他仍然坚持在前线指挥调度。王玉堂同志的老人和妹妹家就住在重灾区洪灾后,电话便失去了联系,他心焦如焚。同志们劝他回去,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作为党组书记我不能扔下干警,作为党员我不能扔下群众,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大家对群众要有朴素的阶级感情,要舍小家顾大家”。王院长亲自带领全体干警,趟着齐腰深的洪水进入村屯,挨家挨户作思想工作,带领干警把群众安全转移到集中安置点。王玉堂院长时时以身做责,处处身先事卒,事事冲在一线,群众看到他便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说:“王院长看到你我们就看到了希望,心里就有底了。”

  在区里抗洪抢险队伍中,昌邑区法院是人员最整齐的一组,在工作安排上法院是最有序的一组,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法院是冲在最前边的一组,在出动车辆台次上是法院是最多的一组,安置点的灾民多,工作量大,干警们看在眼里落实在行动上,顾不上休息,顾不得吃饭。王院长反复强调:“要帮忙不要添乱,防汛指挥部工作千头万绪,在后勤保障方面我们要坚持自给自足,要把有限的东西尽可能的留给群众”。在抢险、转移、安置、值守的五天四夜里,干警的生活保障一直是法院自己在处理。
责任编辑:顾阳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位于吉林市松江东路5号    电话:0432-63070000    传真:62489074    邮箱:jlzy63070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