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人民法院八道河子人民法庭在加强调解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调解技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调解效果,促进了案结事了。
运用换位思考法,成功调解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该案的被告司机系当地人,违章无证驾驶小型客车超车,造成本案两名原告身体受伤。经公安交警部门认定,被告在本案中负有主要责任,一名原告负有次要责任,另一原告无责任。案件的两原告均是来桦甸打工的外乡人,在受伤住院治疗期间,没有得到被告的任何赔偿,致使家境拮据。
在调解的过程中,法庭引导被告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是自己在他乡发生事故,对方也一样逃避责任而使自己的家境雪上加霜,自己又该怎么办?在被告自知理亏的情况下,法庭又趁热打铁,说服被告做人要有起码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不能眼看着别人的家庭因这场事故生活不下去,更不能因这件事给当地人的脸上抹黑。通过一番调解,被告低头认错,向原告赔礼道歉,同意当庭赔偿两名原告12000元。人都希望自己的人格尊严能得到他人尊重,行为能得到他人的肯定,运用换位思考,即可以使调解顺利进行。
运用情理交融法,成功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案。镇四方甸子屯张姓老人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家,长子与父母共同居住在老人的四间房屋里。2010年初,在外打工的次子回家,提出家里的四间房屋应由兄弟二人平分,之后强行让父母搬出。万般无奈的老人,诉请法院判决自己的儿子归还房屋并承担赡养义务。
法庭登门找到老人及其两个儿子进行说服教育:现在你们都已做了孩子的父亲,如果你们的孩子将来像你们一样,你们作何感想?飞禽走兽尚知反哺跪乳,人非草木怎能如此绝情?另一方面,赡养老人也不仅是个报恩的问题,而且是法律规定公民应尽的义务。法律明确规定,权力有时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经过一番情理交融的劝导后,弟兄二人幡然悔悟,主动化解了家庭积怨,随之订立了土地耕种、房屋居住、分担赡养费等切实可行的赡养协议。情理交融的调解方式,使其回顾过去亲情的可贵和目前反目成仇而带来的情感伤害,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调解的成功便水到渠成了。
运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法,成功调解一起拖欠工程款的六年积案。六年前,原告吉化集团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诉被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七六三台,拖欠工程款32万余元。这起案件双方都是较大国有单位,由于单位领导的人事更替以及其他原因,被告拖欠的工程款一直未付给原告。本案除了案情复杂之外,也不排除有强势对峙的因素,因而历时六年之久仍不能结案。
法庭一方面坚持原则,弘扬正气,不因双方当事人特殊地位而偏私袒护;另一方面找准问题的焦点所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症下药,进行调解。在与双方沟通的基础上,分别约见了双方的负责人,明确告知双方,该案在本法庭的管辖区,法庭就要依法办案,决不能一拖再拖。为做到调解结案,法庭去吉林市找到原告单位领导,又三次到七六三台做被告领导的工作,还趁七六三台领导去吉林市开会的时机,及时与吉化公司领导沟通,促成双方领导坐在一起协商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告一次性给付拖欠工程款本金及利息,原告主动撤诉。在调解的实践中,寻求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取得了理想的调解效果,使六年积案,一朝解决。
运用调动外部因素促成法,成功调解一起土地纠纷案。八道河子镇是个农业大镇,涉及土地的纠纷较多,由于土地是农民的根本生产资料,一旦发生纠纷,往往互不相让,甚至发生流血事件,使这类案件在短时间内难以结案。某村的两农民因土地纠纷大出打手,双双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后又以身体权益受侵害为由到法庭起诉。
人民法庭根据土地纠纷的复杂性,充分调动外部的积极因素,借助村民委员会、当事人的近亲属和周围群众的力量做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消除了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在此基础上村治保主任积极促使双方协议解决,达到了当庭撤诉。调动外部因素促成当事人自行和解,增强了理性诉讼维权的意识,避免了打赌气官司的长期纠缠,变结案了事为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