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滚动图片
一名书记 一个党组 一批党员 一面旗帜 一个堡垒
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抗洪抢险工作纪实
作者:杨占超  发布时间:2010-08-04 16:08:51 打印 字号: | |
  7月28日上午清晨7时,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玉堂接到桦皮厂镇及区”防指”关于桦皮厂镇的汛情情况通报后,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并在路上电话与班子成员进行了初步沟通和安排,决定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八点半,副院长张德军同志主持召开了紧急党组会议,会议按院长指示精神,成立了昌邑区法院抗洪抢险临时党支部,抽调60余名党员干警于八时四十分集合完毕,八时五十分八台满载干警和必要抢险装备的大小车辆便奔赴桦皮镇漂洋村。

  按照”防指”的统一部署,昌邑区法院、文体局、发改局在包村领导区人大主任邵世文的带领下,具体负责漂洋村的抗洪抢险工作。

  九点半,全部人员就位并立即投入紧张的受灾群众疏散转移工作当中。考虑到当时汛情并不严重、水位上涨缓慢等情况的影响,导致群众普遍存在侥幸心里的现象,院长王玉堂同志与邵主任简单汇报和商量后,果断决定:立即派干警涉水进入村屯,逐家逐户进行地毯式搜索和清理。在村社干部的带领下,法院干警分成两个组,在党组成员的统一组织和带领下,兵分两路,副院长张德军、封硕,政治处主任杨占超、执行局局长张终庆身先士卒带领干警趟着齐腰深的水涉水开始救助群众。

  据村社干部反映,当时滞留在村社的群众当中,有三位老人,其中:一位76岁,女,身患脑血栓多年瘫痪在床。身边只有老伴相伴,年纪比较大已经81岁,不愿意转移;一位97岁高龄,女,身体赢弱行动不便,与孙子和孙媳妇共同生活,家属不同意挪动怕有生命危险。针对这种特殊情况,两路干警分头进入他们的家中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经过大家近半小时的劝说,家属终于同意撤离。但又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两位老人背不得抱不得碰不得,要经过这么长的深水区域,如何确保他们安全,让大家费尽了周折。最后大家集思广益,分头行动,有的找来门板,有的找来杠子,有的找来绳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了两副担架,别小看这两副担架,虽然简陋,尽管粗糙,可这里边却凝结着广大干警对人民群众深深的关爱和无微不至的体贴,看着我们精心打造的“担架”,家属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干警们小心翼翼将二位老人抬上担架,并不停地在老人耳边叮嘱着安慰着。当干警们轻轻地抬起担架缓缓地放在肩上的那一瞬间我们感觉担子是如此的沉重,按理说六名干警抬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应该不成问题,但可能是干警们太小心太细心,心里盛满了太多的爱和责任,我们感觉每移动一步都是那么艰难,那么步履维艰,生怕一丝丝的晃动会给老人带来不安,生怕一点点的倾斜给老人带来恐慌,生怕一点点的颠簸会给老人身体带来伤害。在运送76岁老人通过被水深深漫过的小桥时,九站法庭副庭长卢生同志一下子踩到了一个断裂处,一条腿深深地陷了进去,可他硬是高高举起双手,忍受着伤痛也没让担架有丝毫的晃动和倾斜。此时此刻,我们被感动了,广大干警被感动了,围观的群众自发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张德军、封硕两位副院长、执行局张终庆局长放下老人转交给医疗救护组并确认老人平安后,二话没说再一次毅然决然地返回村子,因为那里还有一位让他们牵肠挂肚的老人在翘首期盼。

  当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安置点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浑身上下湿透了,鞋里边也灌满了泥沙,可他们没顾得处理,也没有休息没有吃饭便立即投入到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中,知道转移出来的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大家才吃上一口面包喝上一口水。

  下午六时,指挥部传来消息,上游碾子沟水库溃坝,洪峰正在向下游移动,原先涉及的安置点不再安全,要求将群众立即转移到中润粮库,时间紧张,任务繁重。这时,我们带来的大客车发挥了优势。全体干警们立即行动起来,背的背、抱的抱、搀的搀、抬的抬,大客车往返四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转移灾民近400人。

  当他们饥肠辘辘地捧起盒饭的时候,已经是晚间十点了。安置点的灾民太多了,工作太多了,干警们看在眼里落实在行动上,工作不分分内分外,主动承担起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的任务。执行局执行科科长邵国强同志站在马路上指挥着过往车辆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

  院党组书记、院长,抗洪抢险临时党支部负责人王玉堂同志5天4夜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坚持每半个小时巡视一次,随时掌握包保村社水情变化情况和群众转移安置情况,嗓子喊哑了,眼睛熬红了,人晒黑了,身体累瘦了,他仍然坚持在前线指挥调度。王玉堂同志的老人和妹妹家就住在口前,永吉发生洪灾后,电话便失去了联系,他心焦如焚。同志们劝他回去,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并掷下硬梆梆的一句话:“作为党组书记我不能扔下干警,作为党员我不能扔下群众,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大家对群众要有朴素的阶级感情,要舍小家顾大家”。半夜3点,指挥部传来命令,还有几名受灾群众身处险境需要紧急增援,党组负责人王玉堂同志接到命令后立即亲自带领大客车上路了,在干警的努力下,又有近百名村民被安全转移到集中安置点。

  29日深夜,一名老人突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生命垂危。王玉堂同志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几名干警亲自将其护送到医疗救助站。

  在常态值守过程中,王院长时时以身做责,处处身先事卒,事事冲在一线,群众看到他便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说:“王院长看到你我们就看到了希望,心里就有底了。”

  30日下午两点,指挥部传来命令,王院长又亲自带领全体干警,趟着齐腰深的洪水进入村屯,挨家挨户作思想工作,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又成功转移群众近120人。当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值守点的时候,已是九点左右,这时送来的饭早就凉透了。

  在群众转移出的第一个晚上,王院长便组织成立了治安巡查小分队,主动承担起治安防范的任务,昼夜组织干警在安置点巡查,研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一位老人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房间住满了,草垫发光了,老人站在马路边显得那么无依、无靠、无助,他看到后便走上前问寒问暖。得知情况后,他将老人安排到自己的车里,又找来衣被,直到老人睡着。第二天,当家人找到老人后,老者拉着他的双手,久久不愿意离去。

  在冲上来的队伍中,法院是人员最整齐的一组,在工作安排上法院是最有序的一组,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法院是冲在最前边的一组,在出动车辆台次上是法院是最多的一组,而且王院长反复交待,别的车可以动,大客车必须随时随地服从指挥部的调遣。到目前为止,昌邑法院共出动车辆十台,大客车共出动20余次,在整个抢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院长反复强调:要帮忙不要添乱,”防指”工作千头万绪,在后勤保障方面我们要坚持自给自足,要把有限的东西尽可能的留给群众。他是这么交待的,干警们也是这样落实的。在抢险、转移、安置、值守的五天四夜里,干警的生活保障一直是我们法院自己在处理,没动用过”防指”的一个面包一瓶水。
责任编辑:顾阳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位于吉林市松江东路5号    电话:0432-63070000    传真:62489074    邮箱:jlzy63070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