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燕萍语言集萃中,有一句朴实而深厚的话语,“法官要走进当事人心里,让其信服法律,而不是屈服于法律”。话语看似简单,但却底蕴无穷。
法官能否走进当事人心里?这是检验人民法官对人民情感深浅的标尺,服务意识好与否的水准。
法官怎样才能走进当事人心里?也就是后两句说的,“让其信服法律,而不是屈服法律”。然而让其信服法律,功夫不在于法槌敲得有多响,判决书有多长。而在于法槌落板之后有没有悦耳的回音“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不会有屈服于法律的心境,也才会信服法律,最后才能达到遵守法律。
怎样才能让其信服法律?用陈燕萍的话说,就是“只要能够真心投入,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何谓真心?真心就是“司法为民不能只体现在法庭内,还应该体现在法庭外”。“法官不是官,决不能摆官样”。决不能摆官样,陈燕萍的经典是“法官要有洞察秋毫的细心,不辞辛苦的耐心,不偏不倚的公心,为民解忧的真心”。细心、耐心、公心、真心即“四心”应该说是陈燕萍法官内心世界的素描,也是工作方法的结晶。正因为有了“四心”,陈燕萍才会有“各类案件我都争取调解,调解成功了就是双赢。用微笑拉近当事人的距离,用倾听走进当事人的心里。宁让人等案,不让案等人”。读着陈燕萍的这些语句,如同在观摩一个人民法官的完整形象。正如网友在我《陈燕萍的足迹是能动司法的指南针》一文跟帖后所说的,“我看到的是与以往的典型不同的是,陈燕萍的事迹有相当深厚的文化,而不是政治符号”。是的,我也有同样的感觉,陈燕萍的事迹不仅只是一种模范行为,而是法院文化的综合展示。
由此可见,陈燕萍不仅走进当事人心里,而且也走进网民心里。正如秋叶红花网友所说的,“我也看了她的事迹报告,非常感动,看到动情处,落泪了。要是所有的法官都能像她这样,百姓就有福了”。
同是人民法官,为什么老百姓对法官的解读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官要走进当事人心里”的深浅不同。正因为深浅不同,老百姓包括陈燕萍的同行对陈燕萍的事迹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假如陈燕萍法官没有像鱼鹰沉到水底的勇气,也就抓不到那么多“大鱼”(14年审结3000多案件),也就不会赢得人民的爱戴。从这里看,陈燕萍事迹还不仅只是一种法律、法官文化,而是一种真正的公仆意识文化。
陈燕萍的动力来自何处?除了他自身的素质,主要是从她的内心深处有着他人没有的法律文化支撑。陈燕萍语言集萃共有59条,涵盖着法官政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也难免有人情关,如果说情的人是从法律的角度客观处理这起案件的话,我会采纳他所提出的观点,如果是违背法律规定的话,我当然不可能给面子的。既要坚持办案原则,又要让说情者不难堪”,算是爱民爱到了极点。因为常人的做法是硬邦邦的一句“你拿回去,不然我就交给纪检”,同样是拒礼反贿,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打开陈燕萍的语言集萃,法院文化的精粹基本蕴含其中。“有一颗爱心,善良的心,才会有一颗公正的心”。我们不是倡导法院文化吗?只要打开陈燕萍的语言集萃,不论法官品质、职业道德、办案方法还是待人处事,你都会找到一盏明亮的灯来开阔你的视野。
法官如何走进当事人心里?陈燕萍的锦言名句是灯塔,是航向。“法律工作者的终级目标是法律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只要每一个法官心中都有陈燕萍“我最怕的是老百姓不信任”的信念,即使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下也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